老中醫:比薏米祛濕邪好一百倍的「寶貝」輕鬆橫掃體內10年毒!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同叫寒濕,與熱在一同叫濕熱,與風在一同叫風濕,與暑在一同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好像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以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我診斷體內能否有濕的辦法

1.起床時——看覺得

假如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分覺得特別疲倦,頭髮昏,打不起肉體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新,人也懶得動……那麼能夠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便當后,能夠察看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凈。不便當察看馬桶的,也能夠察看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假如三五張紙重複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緣由)也闡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外形也能夠協助判別體內能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如今很少有人是這種安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狀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覺得。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3.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后我們通常就開端洗漱了,刷牙前我們無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本人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能夠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情況的。

安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喧囂,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假如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闡明身體機能曾經呈現問題了。假如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潮濕,則闡明體內有寒;假如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闡明體內有濕熱;假如舌質赤紅無苔,則闡明體內曾經熱到一定的水平傷陰了。

濕邪是身體百病之源 祛濕氣牢記中醫八字訣

很多人嘴裡經常覺得黏膩、發甜,嗓子中不清新,身體繁重發懶等,這都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濕邪是人體內的濕度超出人體順應才能而引發的病證。它的構成有兩種途徑:人體內的氣機運轉過慢過緩,構成了壅滯,為內濕;人長期處於濕潤環境,機體感遭到了這種黏滯之氣,體內的氣機也變得緩慢,就彷彿外界的濕潤侵入體內,則為外濕。

濕邪存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能夠有不同表現。在體表,能夠呈現周身沉困、四肢酸懶繁重、皮膚濕疹等;進一步侵入關節,則關節酸痛、繁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進犯頭部,可呈現頭重如裹;停滯於胸腹部,表現為胸悶胃脹、小便短澀、大便不爽;濕性往下走,可呈現下肢水腫、小便混濁、白帶增加、腹瀉等病症。醫師給病人檢查,典型的濕證都有舌苔厚膩,偏熱的是黃膩,偏寒的是白膩。由於濕邪的實質是過緩,使整個人體的運轉節拍都變得緩慢,一些重濁的東西就會在人體很多部位堆積下來,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瘦削,腦滿腸肥的人能夠說都是濕濁堆積形成的。瘦削的危害大家都很熟習,能夠進一步招致「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見,祛除濕邪是十分必要的。

去濕氣記住中醫八字口訣


 
 

除濕有兩種手腕,一種好比興修水利,讓濕邪逆流而下;一種是讓氣機活動起來。第一種辦法其實就是中醫說的淡滲利濕

濕邪,可說是現代人安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里有八九個人有濕邪埋伏。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以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中醫以為,「濕氣」會引發和惡化多種疾病,夏天天氣酷熱,大局部時間都待在空調底下,招致體內的水液無法排出,飲食上喜歡吃冷盤冷飲、冰凍西瓜、飲料等,這些習氣影響了脾胃運轉,招致身體發沉無力,頭腦昏沉,臉黃油膩,濕疹長痘,皮膚瘙癢等病症,這些都是濕氣的表現。

三伏天夏氣主濕,且有暑熱,是一年濕氣最重,最需求注重祛濕的時節,也是最佳時節。特別是長期吹空調的人群,都會加重體內的濕氣。

濕邪入體,起初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疲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開展,會呈現痤瘡、關節疼痛,體型瘦削,頭臉油膩,臉上長痘、長斑;一朝一夕還會招致瘦削,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以至惡性腫瘤。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白帶異常,瘙癢也與濕氣有關。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浸透的。濕邪歷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分,假如氣候枯燥,不論怎樣冷,人都還是能承受的,但假如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由於南方濕氣比擬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火傘高張、氣候枯燥的時分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常常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構成瘦削,也是不益處理的安康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由於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牽扯不清!以前僅僅盛行於我國西南的川菜,流行全國,就是由於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要生活在濕邪比擬重的西南一帶人需求用它來化崩潰內的濕氣;全國人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求辛辣來化解,於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那麼除濕氣最好的是什麼呢?肯定很多人想到了薏米,薏米是米中第一,一點也不為過。薏米具有豐厚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我國古籍對此多有記載。相傳,薏米原產我國和東南亞,公元754年我國即把它列為宮廷膳食之一。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大將軍馬援官至伏波將軍,因他在交趾作戰時,南方山林濕熱蒸郁、瘴氣橫行。他經常食用薏米,不但能輕身省欲,而且能打敗瘴瘧之氣,屢立戰功。

但是,今天小編要通知大家的是比薏米除濕氣愈加兇猛的東西,那就是芡實,不信,我們去看看。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葉箭形或橢圓腎形,兩面無刺;葉柄無刺;浮水葉革質,橢圓腎形至圓形,盾狀,有或無彎缺,全緣,下面帶紫色,有短柔毛,兩面在葉脈分枝處有銳刺;葉柄及花梗粗壯,花長約5厘米;萼片披針形,內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彎硬刺;花瓣矩圓披針形或披針形,紫紅色,成數輪排列,向內突變成雄蕊;無花柱,柱頭紅色,成凹入的柱頭盤。漿果球形,直徑3-5厘米,污紫紅色,外面密僵硬刺;種子球形,直徑10餘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芡實除濕比薏米還兇猛

芡(qiàn)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子。新穎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並有著「水中人蔘」的美名,在南邊是一種非常多見的食物。它被大家熟知的是「雞頭米」。

為何芡實祛濕最兇猛呢?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以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

若氣候熱中添濕、濕上加熱,很容易損傷脾胃功用。脾為濕困,運化失司,輕則呈現胃口不振、胃口欠安等表現,重則呈現受納不快、腹脹拉肚子等疾病。

這芡實,可既能健脾,又能除濕。

可調整耗費的脾胃功用,補益脾胃,讓它獲得動力;

另一方面,它能去掉體內濕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弭疲倦。

關於人體來說,芡實既給力,又加油,任何時節食用都很適宜。

芡實和蓮子是雙胞胎

芡實原本和另一種水生的食療上品蓮子是雙胞胎。

相同點1一是植物外形相近,同祖同宗,同出於睡蓮科植物。

2二是性味相投,二者味甘澀而性平,均歸脾、腎二經,甘可補脾,澀可固腎,能止瀉、止帶、固精。可治脾虛久瀉、脾腎虧虛之帶下病、腎虛尿頻、滑精、遺精及小便不由等證。

3三是用處相通,二者均富含營養成分,可作食物服用,還常配伍為用,以加強療效。

不同點

蓮子的補脾之力較芡實強,素有「脾果」之稱。可兼入心經,能補益心氣安神,可治心虛不寐之證,但其性平緩。

芡實的除濕之力強於蓮子,斂而不燥不膩不留邪,治療脾腎氣虛,還能制水,以療水邪眾多橫溢所形成的水腫者常用,但效果平緩。

芡實和蓮子強強結合逼出體內寒濕

芡實和蓮子,一個除濕功用格外強,一個補脾之力格外強,兩者一同吃,再加點別的食材,那就是祛濕稀少難得的食療方了。

甘旨除濕:四神豆漿

用料:

芡實——收斂補養,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

蓮子——養心健脾,對胃腸有維護效果,可加強人體免疫機能,有抗老防衰的效果。

茯苓——健脾化濕,能推進、強化人體的免疫機能,常食用可增強對疾病的抵禦力。

淮山藥——益脾生津,對人體的免疫、呼吸系統都有輔佐,能添加活力。

做法

這款豆漿的做法說來簡單,就像我們平常做的「五穀豆漿」相同,把以上四種食材每種都放進去一點就行了,以不削弱豆漿的基本滋味為標準,沒有太嚴厲的定量。做好后參加恰當冰糖,溶解后即可飲用。

溫馨提示

遲緩泄瀉這麼吃芡實

如今有不少人都有遲緩拉肚子的缺點,還有食少納差,或沒有胃口,口發粘,不欲飲,小便清長,夜尿多,糞便溏薄,一日多次,或拉肚子長時間不愈。還有畏寒肢冷等表現。

把芡實和蓮子強強結合,再加上茯苓,做一款芡實蓮子茯苓粥。就格外適宜年老體弱、遲緩拉肚子、失眠多夢、夜間多尿的兄弟。

其他分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