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雖然好處多多,
然而若是犯了這些「錯誤」的喝湯習慣,
恐喝不進營養,反而會對身體帶來傷害!
(請繼續往下閱讀…)
1、溫度危機:太燙傷食道
有些湯需要一定的溫度維持口感。
比如魚湯若是放涼,魚肉就會略帶腥味,
趁熱喝才最鮮美。
但大部分的湯不建議過度追求「熱」度。
研究表明,常吃燙食的人,
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
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將會增高。
因為口腔、食道等上消化道黏膜十分柔嫩,
承受不了過高的溫度,
喝湯溫度保持在60℃以下為最佳,
超過則會對口腔和食管黏膜造成損傷。
如果長期食用燙食,
黏膜一直處在損傷階段,
就會誘發黏膜的癌前病變。
喝湯以感覺不燙
且喝完後有微微出汗感為宜,
有助於加速身體的代謝循環。
兒童的黏膜更細嫩,
湯的溫度應該更低一些。
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在夏天也不要喝冷湯,
冷食會刺激脾胃、影響消化。
喝前把湯稍微熱一下,
還可以起到消毒作用,
防止夏天細菌的滋生。
2、時間危機:熬久嘌呤高
很多人都認為湯要慢慢熬,
食材入味,才能讓湯更加鮮美,
特別是熬骨頭湯時,有些人會煮上2~3小時。
其實,熬太久對口味的提升十分有限,
但嘌呤含量卻會增加,並因此增加痛風風險。
建議控製好熬湯的時間,
青菜與海鮮搭配的湯
熬製時間最好在半小時以內,
肉湯和骨頭湯,時間可適當延長。
隨著廚具工藝的精進,
高壓鍋、砂鍋等器皿不僅能提升湯的口感,
還可以縮短時間,因此,
使用這類鍋熬湯時,最好不要超過1個半小時。
3、調料危機:鹽多血壓高
熬湯時加點鹽不僅能提升口感,
更能起到補充水分和鹽分的作用,
但放鹽量一定要控製得當。
煲湯時除控製放鹽量外,
放鹽時間也很重要,最好等湯快熬好時再放。
4、速度危機:喝快損營養
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
飯後喝湯,越喝越胖」。其實並非如此。
飯前喝湯雖然能增強飽腹感,
減少食物的攝入量,但若喝得太多也會沖淡胃酸,
影響食慾,特別是小孩,
一旦營養攝入不均衡,就會對成長發育造成影響。
飯前或飯後喝湯並不是最重要的,
喝湯時應該控製的是速度和湯量,
儘量放慢速度,每次一碗即可。
研究顯示,放慢自己的吃飯速度
可以有效減少食物攝入量,
因為飽腹感總是滯後於實際攝入量。
喝湯也是如此,慢點喝有益於營養的均衡攝入。
5、容器危機:樹脂怕高溫
耐高溫的樹脂碗、仿瓷餐具等,
由於輕便美觀,不怕摔碰等優點,
正在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然而用這類餐具盛熱湯,卻存在不小的健康隱患。
研究發現,如美耐皿等材料當溫度超過70℃時,
就會有部分三聚氰胺溶於食物中,
雖然溶出的三聚氰胺並未超標,
但長期用這種碗喝湯,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潛在影響。
其他一些塑料器皿,
在盛放熱湯時也存在類似隱患。
建議多用陶瓷餐具盛湯,
煲湯時也儘量用砂鍋等器皿,
不僅健康,而且更加美味。
建議大家在家煮湯時可以加點適合自己的「料」,
調味並增加保健功效。
根據身體狀態的不同,
加「料」也要有所區別:
老人可諮詢醫生加入枸杞、當歸等中藥材作為滋補;
孩子喝的湯中則要少放枸杞、當歸等滋補食材,
建議多加肉和蔬菜,以均衡營養;
健康成年人,以適量蔥、薑調味最好。
此外,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
推薦春季選擇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
補益元氣的湯品,
如 山藥、大棗、豆腐、蓮藕等;
夏季進補,以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
如鴨子冬瓜湯是夏季進補佳品;
秋季喝一些水果湯,可以起到清肺的作用,
如梨湯、百合湯 等;
冬季喝一些肉湯可以起到滋補的效果,
如牛尾湯、羊肉蘿蔔湯等。
自己在家煮湯,
更能掌握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心度,
但可別因為這些錯誤的喝湯習慣,
反而讓自己把不好的東西吃進肚子裡喔!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