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老了靠誰養?一個不忍心聽的故事,告訴你一個最真實的答案

「養兒防老」這是從歷史上就流傳下來的一個觀念,也是一個實際的社會現象。可是如今看過新聞上,報道里這麼多的「空巢老人「和」家庭不和「的消息,你覺得」養兒防老「還行得通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面這個故事即為你尋找答案:

有一位母親,早年老伴就走了,她靠教書賺錢撫養兒子,將兒子撫養成人。

這個兒子小時候非常聽話,她把兒子教育成人之後,送他到美國來留學,兒子畢業之後留在美國上班賺錢買房子,娶了一個妻子,生了一個孩子,建立了美滿的家庭。

這個老母親她打算退休之後到美國跟兒媳和兒子一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

就在她自己要退休前的三個月,她趕緊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把這個願望告訴兒子。

她自己一想到養兒防老 ,想到親戚朋友羨慕的眼光,喜從心來, 於是她一面等兒子的迴音,一面把產業和事務都處理掉。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收到了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打開信一看,裡面還夾著一張3萬美元的支票。

她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她的兒子從來不給她寄錢,她趕緊把信打開,信上寫道:「媽媽,我們經過討論的結果,決定還是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如果你認為你對我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2萬多美金,現在我再加一點,寄上一張3萬美金的支票給你,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寫信來啰嗦了。」

母親讀完這封信之後老淚縱橫,只覺得一生守寡,從此會老年凄涼,她痛不欲生啊!

後來她學佛了,學佛之後,她想通了,她用這3萬美金做了一次環遊世界的旅行。旅行中, 她看到大地之美。

於是她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兒子,信上寫道: 「兒子,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作是以前給你信的補充文字,我收到了支票,也用你這張支票做了一次世界旅行。

在旅行中,我突然覺得,我應該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看破、放下,讓我看到人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是無根的浮萍,一切都在變化。

如果我今天看不破,還這麼執著、這麼痛苦的話,可能一年半載,我就會去世,兒子的絕情讓我看破了人間的緣聚緣散,一切都是無常,讓我學會了淡定從容。 我已經沒有孩子了,心無掛礙,所以我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啊。」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爸媽的一心只想把最好的給兒女,可到最後的結果卻未必是最好的。

趙朴初說過: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這真是一個不忍心聽,卻又不得不聽的故事,雖然不是所有的子女都像故事中的這個兒子一樣沒有良心,但是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抱著老了靠子女的想法,說真的,養老真的要靠自己,孩子對你孝順是福分,若孩子不夠孝順,我們也強求不來,最好的辦法是提前作好靠自己養老的打算。

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說,養兒防老是一種心理預期,平衡的代際交換之後的必然社會後果,是被以往的社會經驗所證實的心理預期,也是一種社會共識。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國曆來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不過,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打工經濟的開展,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社會競爭的加劇,不同時代農民的生活目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生活理念、生活預期也很不同,在此背景下,代際交換的模式必然要發生變化。目前的情況是,年輕人已變,老年人卻依舊。老人再拿著養兒防老的預期來生活已經不再合適,其結果是引發了不少人間悲劇,這是農民為社會轉型所付出的代價。

其他分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