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用!濕氣太重?不要喝薏米紅豆了!試試這幾個人體祛濕大穴!

現代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幾乎大部分人都會喝喝薏米紅豆祛濕。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以及祛濕的幾個關鍵穴位——

(請繼續往下閱讀…)

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癥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

「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下面介紹幾個人體祛濕大穴

承山穴:

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后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按摩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時,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

功效:
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后,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19ef0000ff1386f733c8.jpg

湧泉穴: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按摩方法:
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后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
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19260000fa03099900a7.jpg

大椎穴:

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按摩方法:
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
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19f30000ed09b5ff2749.jpg

神闕穴:

經穴名,出《外台秘要》。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在臍中部,臍中央。

按摩方法:
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
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19ef0000ffa28baa76b1.jpg

陰陵泉穴:

取穴的時候,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
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
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19ec0001077302b40f17.jpg

其他分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