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雲(1677-1933)壽享256年,
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藥學者,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在他100歲時曾因
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
獲政府的特別獎勵,
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
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
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他到底為什麼如此長壽?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33年傳說活了256歲的李清雲
與世長辭
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
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誌做了報導
按照這個年代推算,
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
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
在世 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之一。
他長壽秘訣:只一個「靜」字
生活上他的長壽作法是:
一長期素食,
二心靜、開朗,
三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在心理上如何調整才能長壽?
李清雲認為:
人的壽命有長有短,
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
元氣,又稱原氣,
稟受於先天而賴後天榮養而滋生。
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
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
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於罩籠內,
則燃燒的時間長;
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
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賞老子之言:
「毋勞汝形,毋搖汝精,
毋使汝思慮縈縈(纏繞)。
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
寡言語以養氣。」
他說,此中妙旨,
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
他根據圃翁(古代一位善於養生的老人)
的養生理論,
特彆強調善養生者必以
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
所謂慈,即仁慈、慈愛,
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損人,
一片慈祥之心。
這種慈祥、仁愛的快樂心情,
足以抵禦各種災害,
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養其天年。
所謂儉,即節省或節制之意。
儉於飲食則養脾胃;
儉於嗜欲則聚其精神;
儉於言語則養其氣息,防止產生事非;
儉於交遊則可擇友寡過;
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
儉于思慮則可免除煩惱和困擾。
凡事省得一分,則受一分之益。
所謂和,即和悅之意。
君臣和則國家興,父子和則家宅安樂,
兄弟和則手足提攜,
夫妻和則閨房靜好,
朋友和則互相維護。
此為至祥之道也。
所謂靜,
就是清靜、冷靜、安泰之意。
也就是說身不過勞,
心不輕動(胡思亂想)。
神傷甚於體傷,「神之不守,體之不康。」
李清雲在講到自己的起居飲食時說:
「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
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
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
亦不作過久之酣眠。」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
提出,凡細小之事,
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
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
酒 色淫樂,皆傷身,
損傷之極,即可亡身。
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
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
坐不至疲,卧不至極;
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要先飢而食,
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
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
此乃長壽之道也。
李清雲最後告誡說,饑寒痛癢,
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
只有自愛自全之道,
才是養生的準則和關鍵。
李清雲究竟有多大歲數?
至今仍是個難解的秘。
據現已經掌握的資料證明,
李清雲至少有170 歲無疑。
李清雲來開縣後僱傭的
挑葯擔子的少年向此陽,
是現在住在長沙鎮李家灣人黎廣松的外公,
生於1806年,活了九十三歲,死於1899年。
那時,李青 雲還健在。
向此陽十四歲為李挑葯擔子,
李當時像個五十多歲的老人,
以此推算,至少活了 170 年。
幾乎沒有人知道李清雲早年的身世,
目前的資料只知道他出生於四川,
最後也終老在了那裡。
他10歲的時候出外前往甘肅,
陝西,西藏,安南,暹羅和滿洲 採集草藥。
隨後他的事情就基本上沒有任何記載可循。
再隨後的日子裡,
他就依靠為人看病出售中草藥為生,
並在其右手留有長達6英吋的指甲。
他自己也承認自己並不是
出生於1677年而是1736年,
也就是說他活了197歲。
但在1930年時成都大學的教授胡忠謙
發現了他的出生「證明」,
他應該出生於1677年,
當時的清政府還為他舉行了
150歲和200歲的壽禮慶典。
人只要注重養生,
活得健康就真的可以這麼長壽!
分享出去吧!